抗击“非典”期间清华大学学生的临时身份卡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在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的抗击非典工作专项档案中,有一张2001级机械系贾怡同学的临时身份卡,卡片上有学生姓名、学号、系别、就餐食堂等信息以及大字的宿舍楼号,楼号间还有当时王大中校长的亲笔签名……这是非典特殊时期清华学子校园生活的凭证,也是清华师生打赢抗击非典“清华园保卫战”的见证。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在北京等地爆发。未知的新型病毒、极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引起社会恐慌。由于北京是病发“重灾区”,有些单位、有关部门提出了大学放假、让外地学生回家的意见。清华大学党委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经过认真研判,充分考虑一旦学生大批离校,他们在途中的健康安全以及万一染病在各地的治疗条件难以确保等问题,作出了让学生全部留在学校、校园封闭管理的决策部署,打响“清华园保卫战”,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在非常时期体现出清华人的责任与担当。
广大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克服各种困难,做到“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校园不停课”。教育教学按照保障师生健康安全、调整教学方式、降低课堂学生密度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精讲多练”等措施,在理学院下沉式广场等室外空间开设“阳光课堂”,制定《大规模使用“网络学堂”应急预案》,尽全力保证各项教学工作有序运行。机关、后勤、保卫、街道等单位职工克服困难、坚守岗位,筑起了抵御非典病毒入侵校园的坚实防线。
科研工作者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第一时刻投入防治“非典”攻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在十多天时间内快速研制出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在口岸、海关、机场及部分学校投入使用。清华还高效率地研制出医用垃圾焚烧炉、非典病毒检测生物芯片等一批重要成果。人文社科专家开展了危机应对、舆论运用等软课题研究,公管学院薛澜教授受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汇报了抗击非典政策建议。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视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快速研制红外体温检测仪的情况。
正值非典疫情严重期间,刚刚由信息产业部整建制划归清华的酒仙桥医院和玉泉路医院,被征用为北京市防治非典定点医院。学校倾全校之力,帮助两所医院进行紧急技术改建,并派出后勤部门所属的工程队连续奋战七十多个小时,完成医院的环境改建与病区隔离。各附属医院和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
2003年4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对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快速研制红外体温检测仪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明确要求。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到清华园看望师生。正是在这次活动中,贾怡同学请陪同看望的王大中校长在自己的临时身份卡亲笔签名,为清华人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记忆。
(郭故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