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页 ·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档案馆  ·  清华记忆  ·  档案中的清华党史  ·  正文

档案馆

“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5-28访问计数:

   

1953年4月何东昌草拟的关于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给中央高教部、人事部的报告手稿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清华大学档案馆保存着1953年4月校党委书记何东昌起草的学校给中央高教部、人事部的一份报告手稿。这份报告提出:“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并减少学生中党团员骨干的社会工作至政务院规定的每周六小时的限度,我们拟根据1952年政务院批准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办法是:挑选学习成绩优良,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其学习年限延长一年,学科则相应减少,每周进行二十四小时工作,这样,并可培养辅导员成为比一般学生具有更高政治质量及业务水平的干部。”从此,“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始建立。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和高校院系调整的完成,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而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加重,学生工作干部缺口很大。刚刚到校工作不久的蒋南翔校长提出,选择一些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他们双肩挑担子,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

经过精心选拔,25人成为清华第一批学生政治辅导员。根据档案资料记载,这25位首批辅导员是:建筑系赵炳时、谢文蕙,土木系黄志冲、方惠坚,水利系宋德蕃、方耀棠、李锦坤、汪兴华、董曾南、蚁锦忠,机械系吴肇基、刘尔抗、吴刚松,动力系杜建寰、容文盛,电机系张慕葏、唐泽圣、刘乃泉、杨吟梅、吕林、张芳榴,石油系黄圣伦、吴麟祥、林世雄、刘长生。其中,方惠坚后来成为清华党委书记,黄圣伦、张慕葏后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杜建寰、刘乃泉、唐泽圣分别担任了烟台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等,多人成为清华院系领导。

“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在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又红又专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5年,学校向高教部上报了一份《关于我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情况》,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学生文艺社团副团长、政治辅导员胡锦涛,是水利系水工51班学生,他在担负的政治工作中努力钻研党的方针政策,群众反映和他能讲心里话,胡锦涛又是学习上优秀的同学,学习成绩全部优秀,除完成一般学习任务外,还选修了土力学试验,教师反映他独立工作能力强,学习中有创造性的见解。他在政治工作任务较重的情况下,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善于抓紧时间刻苦钻研,政治责任感强,因而成为这个年纪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此外,他还是业余文艺积极分子,参加了舞蹈创作和演出等。”报告说,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1965年7月《关于我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情况》(初稿)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2000年,《辅导员之友》创刊,作为辅导员工作交流的刊物。这是2013年出版的“纪念辅导员制度建立60周年专刊”。                

(方惠坚捐赠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近60年来,清华共有5000余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其中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方向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创举,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龙头性带动作用。

(吴  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