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页 ·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档案馆  ·  清华记忆  ·  档案中的清华党史  ·  正文

档案馆

彭桓武:回国不需要理由

发布时间:2021-04-30访问计数:

   

彭桓武的搪瓷缸

(彭桓武亲属捐赠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这只看似普普通通的搪瓷缸,是“两弹一星”元勋、清华大学老校友彭桓武用过的,由彭桓武亲属捐赠,多年珍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的人物与实物档案库房中。搪瓷缸上的红太阳图案,极具时代特色。它曾陪伴这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度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隐姓埋名的岁月。

彭桓武(1915-2007年),湖北麻城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又在清华研究院学习两年。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先后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并与导师、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共同获得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

                           

彭桓武填写的《清华大学教授副教授学术论文著作调查表》,记载着其到校任职时间为194965日,登记着他19411949年完成的学术论文19篇,并注明因其中的第101214篇论文,被爱丁堡皇家学会授予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9年,彭桓武回到清华任物理系教授。1950年,协助钱三强等参与创建中科院近代物理所,院系调整后离开清华到中科院工作,曾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长等。

                           

1999115日,彭桓武(左)和中国核武器研究院首任院长李觉应邀来校作报告。右为校党委书记贺美英。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1961年的一天,钱三强找到彭桓武说:“中央决定派最好的科学家加强尖端项目的攻关,决定调你去核武器研究所接替苏联专家的工作。”从此,彭桓武走进核武器研究基地,在荒滩戈壁、青海湖畔,留下了无数不眠之夜。他先后担任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院副院长,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理论物理所所长等,参加了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轻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对分子结构提出新的处理方法;在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又迅速组织力量转向氢弹原理探索,设计出三套氢弹研制方案;同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有人曾问起他,当年在国外已有很高的成就与声誉,为何要选择回国?彭桓武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个问题不对!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1999年11月,彭桓武回到母校,在“两弹一星”功臣报告会上作了生动的报告;2003年11月,他又应邀回物理系与同学们座谈;2004年10月,彭桓武亲笔题字,深情寄语青年学子:“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贾  磊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