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化名“王京”的笔记本
(王淦昌亲属捐赠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清华大学档案馆人物档案库房中,保存有多本署名“王京”的工作笔记。这位“王京”,其实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老校友王淦昌。在这两个名字背后,有一个“愿以身许国”的感人故事。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1925年考取清华学校大学部第一级,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1950年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他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其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发现了一种反物质──反西格马负超子存在的证据,引起国际学术界的轰动。
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赠送王淦昌的座钟
(王淦昌亲属捐赠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1961年4月,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淦昌奉命来到二机部大楼。此时,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正进入关键时期的中国原子弹研究面临严峻考验。刘杰部长与钱三强一起同他谈话,希望他放弃原来的研究方向,参加原子弹研究等相关工作。王淦昌想了想,掷地有声地说:“愿以身许国!”为保密需要,他从此化名“王京”,走进核武器研究试验基地,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和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他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以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作为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是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他还指导开展了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研究。
王淦昌(左)与聂荣臻、朱光亚等在核试验基地。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多年后的一个除夕之夜,王淦昌与邓稼先在帐篷里互相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说罢,两人抱头痛哭……
王淦昌80寿辰时,曾组织中科院的科学家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张劲夫为他题词“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成为王淦昌一生的最好诠释。
(吴 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