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页 · 学校概况 · 组织机构 ·  档案馆  ·  动态信息  ·  正文

档案馆

郑文箴学长“厚德自强之鼎”捐赠仪式举行

发布时间:2009-11-24访问计数:

2009年11月24日上午,高级建筑师、我校1964届建筑系校友郑文箴学长木化石艺术雕刻作品—“厚德自强之鼎”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档案馆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贺美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川,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顾良飞,《清华人》主编王正,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建筑师林漳生,“石破天惊颂中华”策展人并《石破天惊》一书主编张泓和郑文箴学长雕刻创作助手杨婷婷女士等出席了仪式,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主持了捐赠仪式。

郑文箴学长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高级建筑师。曾就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并设计了燕京饭店等一系列建筑作品。他自幼喜爱家乡闽南的雕刻艺术,1998年退休后,偶然发现木化石的神奇珍贵之处,引发了探索研究利用木化石材料进行艺术雕刻的兴趣。于是,他四处奔走,选购材料,构思设计,绘制图纸,以饱满激情和坚韧的意志投入到艺术雕刻的创作实践之中,他坚持不懈,历尽艰辛,至今雕刻制作了近200件珍贵的木化石艺术品。

木化石的形成历经亿万年,埋藏在地下深处,挖掘起来非常不易。而将木化石雕刻成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更需要很高的工艺、工力和智慧。郑文箴学长的每件艺术作品“以自然与理性结合之美”的追求,努力使作品达到天作与人为的珠联璧合,无论是人物、动物或器物,都注入了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特别是作品富于哲理、意境深远、品位高尚,既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又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2009年8月28日,由国土资源部主办,中国地质博物馆承办的郑文箴学长的雕刻作品“盛世艺苑一奇葩,石破天惊颂中华”展览在京开展。展览引起了强烈反响,李岚清同志参观后欣然题词“大开眼界”,孙家正出席开幕式,还有华侨专门从海外赶到北京观看,《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130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期间还举办了由京城众多艺术专家、艺术品收藏者和资深媒体从业人员等参加的作品研讨会。

此次捐赠给母校的“厚德自强之鼎”是郑文箴学长的新作品。今年一月份,他在福建一座高山上,顶着严寒,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将一件三百多斤重的印尼木化石雕刻成一尊宝鼎,捐赠给清华,作为学子敬献给母校百年校庆的贺礼。他说:“在1958年至1964年的六年中,我受到了母校的精心培养,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思想身心各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成长。今天,我能够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点滴成绩,都出自母校对我的培养教育。我深怀感激,永志难忘。取名‘厚德自强之鼎’表达了我对母校的笃深感情。”

捐赠仪式上,郑学长还朗诵了为此次捐赠创作的诗。其诗如下;

感念

——作于“厚德自强之鼎”捐赠时

水木陶冶整六载,母校培育难忘怀。

厚德载物记心间,自强不息无懈怠。

毕生专业勤奉献,老来艺刻另一派。

文明璀璨显尊荣,细雕一鼎酬母爱。

贺美英老师从五个方面称赞了郑学长的所作所为,她说郑学长做建筑师时就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令人敬佩;退休后他坚持探索和学习,在新的领域里做出新的成绩,体现了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艺术品创作很不容易,他克服各种困难,不惜代价,搜寻到这么多木化石,非常了不起;他创作的作品大气、厚重,做工精致,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每件作品健康积极,充满了对生活、自然真挚的热烈的爱,突出了爱我中华、爱我人民的主题,令人鼓舞、奋进。

“厚德自强之鼎”质地既像青铜器,又像玉器,古朴大方,稳重端庄,其中的文字、花纹非常精美,足显郑学长的功力和用心。该鼎暂由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待清华大学博物馆建成之后,将该鼎移入博物馆或校史馆收藏展示。

捐赠仪式上,“石破天惊颂中华”策展人并《石破天惊》一书主编张泓向我校捐赠了100册《石破天惊》,以表达对清华大学的敬意。(王正 撰文,李运峰 张青 摄影)